美国战略司令震撼发声:中国核武借鉴美俄七十年经验,规避不足
在2023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,美国战略司令部的头儿安东尼·科顿特别提到,中国核武器的发展,借鉴了美国和俄罗斯70年的经验,聪明地避开了那些陷阱。这一番话一出来,立刻引发了不少热议。科顿是空军上将,负责美军的核力量,他的这番说辞主要是提醒大众关注中国核武的提升,同时也想制造一些压力,让国际社会对中国采取更强的态度。
说起中国核武器的起步,那得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。那年头,冷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,美国和苏联开始了激烈的核军备竞赛。刚建国的中国,几年都不到,就面对美国的核威胁,特别是1958年爆发的台海危机,让人深刻认识到,没有核武器就容易被欺负。于是,中国下定决心自己搞核武器,起步阶段,苏联还确实提供了一些帮助。1954年,赫鲁晓夫上台,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拉拢中国,便同意提供一些核技术援助。
1955年,两国达成协议,苏联帮中国建设了一个小型的实验反应堆,还派来了专家指导操作。到1957年,又签订了国家防卫新技术合作协议,苏联答应提供原子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。这些援助让中国少走了不少弯路,比如在反应堆建设和专家培训方面,确实推动了速度。到了1959年,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的人员规模从几百增加到几千,苏联的专家像沃尔比约夫,帮着制定教学课程,指导实验操作之类的。
不过说到底,这援助可没那么大方,苏联从一开始就留着点儿心思,只提供一些基础的东西,不肯全盘托出。更要命的是,到了1959年,中苏之间的关系完全搞僵,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协议,撤走了所有专家,还带走了设备和图纸。当时中国核事业才刚起步,这下可算折腾得差不多,几乎被扔在半路上。苏联一走,中国就只能靠自己摸索着继续前进了。
1960年,中国下定决心靠自己,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团队,钱学森这些从海外归来的科研人才担起了重任。起初从矿产勘探开始,挖掘广西和新疆的铀矿床,建立浓缩铀的工厂,一步步往前推进。到1964年10月16日,咱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引爆,这一下中国就变成了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。这一路走来,基本上也没从苏联那儿拿到多少技术援助,苏联的帮助主要只是在早期打了基础,后续的绝大部分全得靠咱们自己探索摸索。
美国早在1950年代末就开始盯上咱们的核项目了。中央情报局利用卫星拍照,密切观察罗布泊那块地方的情况,但技术还不太成熟,拍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,没法看得很清楚,只能靠猜测。咱们选择走浓缩铀的路子,而且不像苏联喜欢的钚路线,这让美国的情报误判了不少时间。肯尼迪总统当时特别紧张,1961年还说过,只要他在位,绝对不允许中国拥有核武器。
在1963年,他甚至在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,要跟苏联合作,签个协议限制中国的核武器发展。肯尼迪的心思是想把苏联拉进去,一起遏制咱们,还考虑过对中国的核设施动手,或者派特工搞破坏。不过,苏联对此没啥兴趣,结果肯尼迪的这个计划就泡汤了。约翰逊政府接手后,也沿用了这个想法,但最终还是没行动,担心风险太大。等到1964年,中国搞出了核爆,成功了以后,美国只好认了这个事,转而默认了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地位。
科顿说中国借鉴了美国经验?这话可不靠谱。美国压根儿没帮中国搞核弹,还处处设卡。上世纪60年代,核材料、技术全给卡死,经济上也压得紧紧的。中国的核事业,跟美国那一套没半毛钱关系。美国搞出的第一颗原子弹,是1945年曼哈顿工程,主要用的是钚。中国偏偏走了条新路,选择了浓缩铀路线,毕竟自家地底下就有铀矿,省下了钚那一堆高投入、麻烦事。
这可不是照搬照抄谁的套路,全是根据自家的人和地的情况,自己掂量着选出来的路。苏联虽然早期帮过点忙,给打了点底子,可人家一撤走,剩下那些难啃的硬骨头——像堆芯设计、铀浓缩啥的,还都得咱们自己咬牙顶下去。讲白了,中国核武器就是在美苏俩大国前后夹击、各种刁难下,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闯出来的,压根儿没啥可以白捡的便宜活。
氢弹这块倒是真挺有趣的。咱们中国1967年6月17号搞了第一次氢弹试爆,用了也就两年半的时间,速度要比美俄快得多。美俄那边用的是泰勒-乌拉姆的设计,也叫T-U构型。这个架构分俩部分:里头是原子弹,外头则是氘氚的混合物,等爆炸了,原子弹就点燃那个聚变材料。不过,这玩意儿也有个大毛病:体积特大,重量沉得要死。原因是得用液态氘氚,轮得到还得搭那超低温冷冻机来维持温度。而且,氚的寿命只有12年,在自然界可是没有这种东西的,得靠人工合成,花费真是高得离谱。美国那第一颗氢弹,重达62吨,用起来确实不太实际。
咱们中国科学家于敏他们搞出了于敏构型,用固态锂氘化物代替液态材料,结构更简洁,体积变得更小,维护起来也省事。这种设计避开了T-U那一套的缺点,让氢弹变得更稳妥,也更方便储存。中国的氢弹做成小型化以后,弹头能保存得时间久,不像美俄那帮的还得频繁更换氚。说到底,这不是照搬别人的经验,而是真正的创新,解决了美俄一直没彻底搞明白的那些难题。
三位一体核力量嘛,就是靠陆基、海基和空基三个方面的投送方式,组成一个完整的核威慑体系。咱们中国的陆基力量是最牛的,东风系列洲际导弹不仅精度高,还能打到全球主要目标,射程也是杠杠的。海基那块用094型核潜艇,每艘带着12枚巨浪-2导弹,一共六艘,能在南海和西太平洋自由巡航,提供二次核反击的能力。不过,094的噪音比较大,隐蔽性比不过美国的俄亥俄级或俄罗斯的北风之神级潜艇,但总的来说,这套体系整体实力还是挺强的。
096型正在优化中,预期噪音会更小,推进效率也会提升,但距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得再努把力。空军这边,轰-6K虽然能带着核弹起飞,但活动范围有限,隐身性能也不咋的。新一代轰-20正抓紧造,采用飞翼布局,隐身效果不错,航程能飙到8500公里以上,可以瞄准第二岛链那一带。就是眼下还没加入现役,空军核打击能力这块确实有点薄弱。说到核弹数量,到2025年大概有600枚弹头,跟美俄比还是差一大截,但扩充的速度挺快,搞不好2030年就翻倍上千枚了。
科顿讲得像在夸中国聪明,其实是渲染威胁。美国战略姿态委员会的报告说,中国核扩张会挑战美俄的平衡,但却没提中国起步晚,弹头数量也少的实际情况。中国的核政策是自卫防御,不会首先动用核武,核规模也往往压到最小。美俄都超过千枚弹头,而中国才几百,有啥可比的?苏联在1950年代早期提供援助,之后就撤走了;美国这边一直都在封锁,没轻易放手。
中国能规避掉自身短板,是靠自主研发搞出来的,比如浓缩铀技术和于敏构型这种方案,把资源和后期保障都妥妥安排明白了。可是你要说三位一体布局,海基和空基这两项,和人家比还差点意思,后面肯定还得下功夫。科顿这番话,更多反映了美国的那点担心和着急,中国走的是自己的核发展路子,既有独到的长处,也确实有还没补齐的短板,可并不是跟着美俄照搬。
中国核武器能有今天,完全得益于咱们靠自己一点点拼出来的。苏联帮咱开了头,美国一路上各种阻挠,咱们靠自个躲过了不少技术圈套,不过也有地方还没全过去。三位一体正在逐步补全,陆基这块确实占了优势,海基和空基还在努力追。说到底,核武器就是用来震慑的,走和平发展的路子才是硬道理。
热点资讯
- 被日游占领已久的三国文化高地,在联合国总部,被三望成功夺回
- 去了上海,杭州才发现:街头巷尾尽是“乐福鞋”搭配“白袜”看着
- Claude Code:AI编程工具的颠覆性变革——与Tra
- 石油换导弹?中伊25年协议曝光?美国情报闹出大笑话!
- 今晚报: 国足帅位仍颇具吸引力 中国足协已与比亚迪达成5年合
- 在呈坎误入藕花深处。美丽的呈坎~
- 狂轰10连胜!实力才是樊振东宣战饭圈的资本,霸气横扫乒超太潇
- 山东二手卧式壳管冷凝器
- 热恋的夏季。
- 伊朗导弹攻击基地,设备炸得稀烂,美军尴尬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