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昂体育

热线电话:
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意昂体育介绍 >

小米YU7翻车,大批消费者退订,友商背后“捅刀”!

点击次数:58 发布日期:2025-07-12

抢单大战再次上演,车企之间的商战就是这么朴实无华。

随着小米的大爆,舆论场上的声浪也被彻底激起。雷军、王腾等小米高管则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文庆贺,喜气洋洋……还有余承东、东风日产高管被小米粉丝“攻陷”评论区的壮观画面,谁看了不说一句“现象级”?

一时之间,各方混战,热闹至极。然而尘埃落定后,一批已经下了订单的用户,却突然想要退订,这是为什么呢?关键还是两个字——产能。

原来,小米一天的订单量,就差不多接近了小米汽车工厂年产能的上限,导致许多订单无法实现快速交付。许多车主在付了定金后,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要一年后才能提车,于是后悔了。

从小米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,小米YU7开售18小时,从大定到锁单,减少了4万多台,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因为车主考虑到了交付期的问题、最终退订了。

另外一方面,不少黄牛的抢单,也损害了正常消费者的利益。开卖后,一些黄牛胡乱抢单,代抢费高达5000—10000元,严重影响了正常买车的用户。

不得不承认,小米YU7的首秀是真有排面。3分钟大定20万台,1小时28.9万台,18小时后锁单24万台,这种速度,放在传统车企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,放在新势力里也只有特斯拉刚进中国那会儿能打得过。

但热闹过后,现实就像一盆冷水。爆单的背后,是产能跟不上的焦虑。原本一腔热血冲着雷军下单,结果一看提车时间,标准版要等53-56周,Pro版48-51周,Max版也得33-36周。

换句话说,快的一年,慢的要等到后年。很多消费者这才发现,自己可能不但没赶上首批提车,连国补、省补都可能错过。于是“后悔药”成了热词,退订、改配、争取退定金的呼声此起彼伏。

这时候,友商们的动作就来了。新能源圈的“截胡”戏码,说白了就是谁都不想放过这些“快热快冷”的客户资源。

图源:海报新闻

目前,已经有多家车企的销售表示,愿意帮用户全数补齐小米的元定金。具体补贴政策有所不同,有的车企任何车型都可补齐元定金,有的则提出定金直接抵扣车款等等。

图源:小红书

你以为这只是小打小闹?恰恰相反,这背后是各大品牌的区域销售体系全员上阵,誓要从小米手里“截一单是一单”。

这些“截胡”手段,表面上是帮用户省钱,实际上是友商们的“精准狙击”。毕竟,新能源市场卷到现在,谁都明白“订单不等于销量”,流量迟早要靠交付来兑现。

小米YU7的交付期越长,友商们能抢到的客户就越多。你说这是不是商战的本质?一边是小米拼命扩产、安抚用户,一边是友商大开绿灯,连“截胡”都做成了行业惯例。

但话说回来,这一切的起点还得是小米自己的产能困局。官方数据明摆着,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,二期工厂再加15万辆,满打满算就是30万辆。可YU7得18小时锁单量,就已经用掉了绝大部分产能空间。

用户一边担心等车太久,一边又舍不得放弃“雷总的第一辆SUV”,就这么被困在“买了等、等了想退、退又不甘心”的循环里。

社交平台上,已经有不少车主自发组织“退订小分队”,有的建议小米开放定金全额退款,有的希望能有一次改配机会,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权利。

其实,大家的诉求都很朴实:不是非要为难小米,只是觉得一年后的车,变数太多了。补贴可能取消,政策可能变化,行业可能又出新爆款,到时候自己还会不会喜欢YU7,都说不准。

小米这边也不是没动作。雷军在微博上连发几条,承诺“全力以赴抓紧生产”,还转发了官方的答网友问。

7月1日,小米汽车官微又宣布,6月交付超2.5万辆,正在全力生产新车。同时,小米还表示,将于7月6日至7日安排“限时改配”,锁单用户可以重新选择配置,重新排产,虽然这可能影响交付时间,但总算给了大家一个动态调整的出口。

这里头其实有个很现实的问题:热销是一时的,产能才是硬通货。新势力车企谁没经历过“产能地狱”?

特斯拉Model 3刚上市那会儿,不也是一年半载才排到一台车?蔚来、理想、阿维塔、智己,哪个没被产能、供应链、交付节奏折磨过?小米遇到的,都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。

但小米的麻烦在于,品牌光环太强,用户黏性太高,粉丝情绪太容易被放大。愿意等的人很多,可不代表大家能无限包容。

就像这次,退订潮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负面舆情,但每一位焦虑、失望的用户,都是小米品牌信任的一道考题。能不能用产能提效、柔性制造、透明沟通,把这些等待变成“值了”的体验,而不是“被耽误”的遗憾,是小米汽车能否真正“走远”的分水岭。

另一方面,友商们的“截胡”未必只是一场短兵相接的争夺。新能源行业太卷,大家都在彼此学习彼此“抄作业”。今天你抢我的客户,明天我也可能趁你交付难的时候“截一刀”。

你会发现,新能源市场的玩法已经从“拼订单”变成了“拼交付”,从“拼爆款”变成了“拼兑现”。没有哪家车企敢再靠一纸订单沾沾自喜,大家都得卷到最后一公里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小米汽车的每一步也都在被放大镜审视。是继续守住“爆款神话”,还是被产能和交付的难题打回原形?能不能把“现象级热度”转化为“持续性销量”?这些问题,别说小米,所有国产新能源品牌都在问自己。

最后说一句,这场围绕小米YU7的“截胡大战”,其实是中国新能源车市的缩影。商战很残酷,用户很现实,品牌的高光和焦虑往往只隔着一层屏幕。小米YU7能不能撑住爆单的热度,能不能用交付兑现承诺,决定的不只是小米的未来,也是一代新势力车企的集体命运。

时代给了小米一个机遇,也给了它一个难题。愿意等的不代表可以无限等,愿意相信也不是无条件纵容。只有把热度变成交付,把承诺变成体验,才能让这场迟到的交付,不再是炒作的终点,而是中国新能源真正崛起的新起点。

所以,别只盯着谁截了谁的胡,谁抢了谁的单。小米YU7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