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制服、回部队、部分岗位仅限退役军人!
穿制服、回部队、部分岗位仅限退役军人!最近这段时间,我注意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专门为退役军人设置专属岗位。前几天路过一家国企,大门口贴着招聘广告,上面明确写着"部分岗位仅限退役军人"。这一幕让我不禁想深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故事。
说起退役军人就业,这可是个大命题。据民政部2025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退役军人总数已经超过5700万人,每年新增退役军人约为60万人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的军人脱下军装,回到地方寻找新的人生方向。
我有个发小叫老张,2022年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。刚开始那会儿,他整个人都不适应。"在部队里,一切都有明确的规矩和安排,但回到地方后,突然要自己做所有决定,真的不知道从何下手。"老张跟我吐槽道。
这不是个例。我走访了十几位退役军人,他们中有不少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迷茫期。在部队养成的作风和习惯与地方社会有着明显差异,这种"身份转换"带来的不适感是真实存在的。
但令人欣慰的是,国家和社会正在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退役军人保障体系。
2024年底,人社部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了"千企万岗"计划,鼓励各类企业设立退役军人专属岗位。到2025年上半年,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响应这一号召,提供了近8万个专门面向退役军人的就业岗位。
这些岗位有什么特点呢?据我观察,主要集中在安保、应急管理、纪律监察、后勤保障等领域。这些工作岗位恰恰能够发挥退役军人在组织纪律、应急处置、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势。
前几天我去采访了北京一家大型安保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李经理。她告诉我:"我们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40%是由退役军人担任的。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,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和团队精神,这正是我们最看重的品质。"
更有意思的是,有些企业甚至允许退役军人在特定场合穿着制服工作。李经理说:"在一些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中,我们的退役军人员工会统一着装,佩戴退役军人标识。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,也让客户对我们的专业性更有信心。"
不过,也有网友提出质疑:"为啥要给退役军人'特殊待遇'?这是不是对其他求职者不公平?"
对此,我专门咨询了人力资源专家王教授。他分析道:"这不应该简单理解为'特殊待遇',而是基于岗位匹配度的合理配置。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,形成了特定的能力素质模型,某些岗位确实更适合他们的特点。"
2025年4月发布的《中国退役军人就业状况调研报告》显示,退役军人在安保、应急管理、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岗位胜任度平均比普通求职者高出30%以上。这组数据从侧面印证了王教授的观点。
而说到"回部队",这可不是让退役军人重新入伍,而是指一些部队开放的文职岗位优先考虑退役军人。
我朋友小李就是这样的例子。他2023年退役后,今年通过文职人员招聘考试,又回到了原来的部队,只不过身份变成了文职人员。"感觉像回家一样,"小李笑着说,"熟悉的环境,熟悉的工作节奏,但角色不同了,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部队建设贡献力量。"
据统计,2025年上半年全国军队文职人员招聘中,有28%的岗位明确表示优先考虑具有相关军种经历的退役军人。这一政策方向确实为退役军人提供了一条"回家"的路径。
不过,现实中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仍面临不少挑战。
据2025年5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调查数据,有37%的退役军人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技能转换的困难,25%的人表示社会对退役军人的职业能力存在认知偏差。
刚退役的小王就向我吐露了他的困惑:"我在部队是通信兵,掌握了不少专业技能,但回到地方后发现,很多企业HR一听我是退役军人,就自动把我归类到保安岗位,感觉有点被'固化标签'了。"
针对这种情况,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更加精准的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模式。
北京市在2025年初启动了"退役军人职业画像"项目,通过大数据分析,将退役军人的军种、兵种、专业、技能等信息与社会职业需求进行精准匹配,避免"一刀切"式的就业推荐。
上海则推出了"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园",为有创业意愿的退役军人提供场地、资金、培训等一站式服务。截至2025年6月,已有超过200名退役军人在孵化园内成功创业。
深圳市更是创新性地推出了"退役军人职业技能认证体系",将部队中的专业技能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,打通了军地人才评价的"隔离带"。
我觉得,这些探索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如何让退役军人这一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,实现自身价值?
通过采访调研,我注意到那些就业创业较为成功的退役军人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首先,他们能够主动"转换思维",不固守部队思维模式,积极适应社会环境;
其次,他们善于发挥自身优势,比如纪律性强、执行力高、抗压能力好等,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;
第三,他们懂得利用各类政策资源,包括培训补贴、创业贷款、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。
前几天我在一个创业论坛上认识了一位退役军人创业者赵总。他2021年退役后,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无人机操控技术,创办了一家农业植保服务公司,目前已经发展到年营收超过500万元。
"部队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,"赵总说,"那种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永不言败的精神,在创业路上帮了我大忙。"
从另一个角度看,企业雇佣退役军人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根据2025年1月财政部、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政策,企业招用退役军人,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,自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当月起,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税收减免。
这一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,无疑为企业提供了实质性的用人成本优惠,形成了促进退役军人就业的政策激励。
我们社区有家连锁便利店,老板去年招了5名退役军人,他跟我说:"退役军人特别靠谱,店里交给他们管理,我安心多了。而且有税收优惠政策,算下来每年能省不少成本。"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:普通人能为退役军人就业做些什么?
一是转变认知,不要把退役军人简单地"刻板印象化"。他们不仅能当保安,还有各种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;
二,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,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适合退役军人特点的岗位,既能履行社会责任,又能享受政策红利;
三,如果你身边有退役军人朋友,可以多关注他们的就业创业需求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资源对接。
退役军人就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。那句话怎么说来着,"退役不褪色,建功新时代"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和走访,我深刻感受到,退役军人这个群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。他们带着部队的优良作风和专业技能回到社会,只要找到合适的舞台,一定能绽放出精彩的人生。
你身边有退役军人朋友吗?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?你对"部分岗位仅限退役军人"这样的政策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,咱们一起探讨。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资料、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以上文章仅供参考,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
热点资讯
- 关注微信-逍遥红单昨日公推红单+私推5中3!看新推荐
- 游客爆满的周庄, 真的还保留着江南最纯粹的诗意吗?
- 印度提永久划界,5年恩怨一笔勾销?中国已换打法,莫迪猝不及防
- 《炉石传说》确定了,标准模式英雄胜率更新,卡组别再乱用了,否
- 难怪足协那么有钱! 没想到居然对中超联赛高达36%的收入分成
- 57岁伊能静法国吃大餐被拍,脸部浮肿差点没认出,夫妻俩都胖了
- Girls Day敏雅突然宣布结婚, 网友一脸问号: 啥时候
- 穿制服、回部队、部分岗位仅限退役军人!
- 4年2.85亿美元!亚历山大超级顶薪续约雷霆创纪录:史上最高
- 乾隆忙着找夏雨荷时,他穿越而来,手握造反手册改写大清命运